假日小散策‧後壁 菁寮老街(無米樂的故鄉)
看過電影〈無米樂〉的人,對位於後壁鄉的菁寮村應該就不陌生。
春節年假的尾聲,和臭bi一連走訪了好幾座中南部的木造車站,原本在拍完後壁車站結束就要打道回府。但那南82縣道上的菁寮老街,就在車站不遠處。心想既然一整天都待在濁水溪以南了,好像還有點餘力可以一股作氣地再去這裡逛逛吧!
【路線】台1 南下→台南縣後壁鄉→右轉過後壁橋 接南82縣道→菁寮老街(無米樂的故鄉)
菁寮,在更早些時候被稱為「青仔寮」,名字源自清朝時期,此地居民大部份種植一種俗稱為「青仔」的染料樹。社區發展藍染工藝,進而改善生活品質,除染料製品和務農外,爾後台灣光復,居民以藺草編織為副業,進而帶動青仔寮的繁榮。清末到民國五○年代,像是餅舖、棉被店、西服店、茶室、鐘錶行、中藥行、西醫診所、碾米店、鉛桶店……等各行各業的商店一間間地開,吃的用的穿的都不缺。
但日治時期以後,縱貫鐵路和台1線的交通便捷並沒有為菁寮帶來更繁榮的發展,反卻之變得越來越沒落,充滿古意的農村民宅因為無法力修繕任由其受風吹雨打而毀壞;菁寮以內的幾個村落,人口開始外移,村內剩下的都是老人家居多。
就這樣沒落了40年的菁寮,也終於靠著社區總體營造重現了地方特有文化,幸好百年留存下來的景物並沒有全因為時代變遷而消失,2004年〈無米樂〉的上映,更使得菁寮這小歸小,但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村莊再度被民眾知悉。透過街上僅存的商號店舖,不難想像古早時代,阿公阿嬤活躍的那個時代,這裡傳來充滿活力的氣氛。
從南82路進入菁寮老街前,還會看到上這麼一座造型突兀的聖十字架天主堂。
這座教堂大有來頭,興建於1960年,由德國建築師哥德佛萊德·波姆所設計。哥德佛萊德在1986年得到普立茲建築獎後,這座教堂也被受到重視,因為這也是他的第一件海外作品,更成為了菁寮的地標。
錐狀的尖頂分別有風向雞、鴿子、十字架及皇冠的裝飾。
教堂附近有把天使畫像當門神貼的民家,但兩側和上方貼的又是春聯,倒是突兀又和諧的組合。
‧莊家古宅
貼在玻璃窗與門板上的剪紙顯得好喜氣,也頗富春節氣氛。
不過更喜歡這個「稻稻來」,台語有「慢慢來」之意,似乎也能引申為慢活。不過我想,似乎也隱含了稻子豐收的祈願吧。
‧金德興藥舖(阮家古厝)
這幢古厝的歷史至今已經超過240年,是台灣難得一見的街屋式建築,古色古香的木窗、雕刻、閣樓和斗拱還保存得很完整,現在被列為縣定古蹟。
‧販仔間
是台灣旅舍最早的雛型。販仔原本是指沿街叫賣或跑單幫的生意人,而販仔間就是這些生意人們休息夜宿或寄放貨物的場所
‧老茶室
古早的茶室就真的只是給人喝茶歇息聊是非的茶棧而已。可不像我們既定概念中,有小姐陪座的那種。外觀的一磚一瓦應該都整修過了,內部空間不大,天花板掛了滿滿的竹簍籮筐或嫁妝道具。
古早的電視可是要開門關門的,想起年紀還很小的時候,似乎就常對那扇門拉拉關關地自顧自玩得很樂。
其他像是熨斗、刨冰機、喜慶用的盆子盤子、製作糕餅的模具也都看得到。可以看到很多年紀比我們大許多的古早器物,可惜好像少了點昔日茶室該有的景色。
老街還有現在已經很難得看到的木頭電線桿。
越靠近菁寮老街中心的房屋保存比較完整,大部份木造屋都已經重新改建,不過重新拚裝的門板和牆面依舊看得見歷史的痕跡。
經過隆泰棉被店,臭bi興奮地說,他就是電影裡的煌明伯。
台語比較溜的臭bi,馬上和煌明伯聊了起來,聊聊還有沒有自己做棉被、彈棉被。(據說古早棉被都得用「彈」的才會變得澎鬆哦!)
或許正是過年的關係,看見如此繽紛的花布更令我們兩貓喜悅,當場就拎了三個不同顏色的花布抱枕回家,煌明伯也樂得開心!
春節年假剛結束不久,菁寮老街少了一點人潮,剛剛好的遊客數沒有打破難得的寧靜,老街裡其實還有許多充滿風味的老店舖值得去一探究竟;像是鐘錶店、鉛桶店等等,但這天恰好都不得其門而入,周邊也有許多景點可以花點時間造訪,還沒看到的,也值得再來,看過的地方,當然更可以再一次品味古早時期生活的細節。臨走前,一旁路邊的菁寮小貓們,大喇喇地就躺在巷道中央和店家門口曬暖暖的冬日陽光。
「不好意思……」
「喵嗯?」
「可以和你們一起曬嗎?」我問
「不方便捏,這條巷子我們兩個獨占囉!」菁寮橘虎斑如是說。
「我……
……我正在值班看家,所以也不行喔!」
(出發日期:2012.1.31)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