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雪山森林盃馬拉松的行前練習(1)8.2K,含上下坡

從來也沒有想過,自己竟然不知不覺會喜歡上跑步。

學生時代的跑步,速度意外地不差,但幾乎都是強迫性的,每逢運動會的接力,居多被放最後一棒和第一棒;至今仍舊記得,某年800公尺的接力賽,很不幸地抽到最內圈跑道,身負第一棒重任的我,竟然鳴槍後以最短的時間搶先了2~5跑道的其他班級,最後成績好像也不錯,但因為是很久遠的記憶,所以忘了名次。

最後一棒就沒有這樣好的事,只要前面幾棒累積的距離差別隊太多,最後一棒怎麼快都無濟於事。

回想起來,比起背負眾人期待有壓力的短跑,長跑就更有成就感些。至今也跑了快10年,不過還是不太常參加路跑活動,因為基本上就不是很在乎獎牌或完跑證,想長跑,找個熟悉安全的路面照樣可以跑1、2個小時,也沒什樣壓力。

2011年參加了第一次的路跑是台中市的舒跑杯(身為台中人怎能不去跑一下?),女子組全程只有6K,40幾分鐘就完賽了,著實的空虛。隔年因為10K,距離總算加長了一點,所以又跑了,認真一點跑,大約花一個小時就跑完(那天還下雨呢!),老樣子,跑完立刻和臭bi會合,證書也不拿就回家準備煮火鍋吃。

2013年沒參加任何路跑活動,依舊很自我的在熟悉的地方跑,狀況好的時候10K跑完也覺得輕鬆,差的時候跑過5K就算今天功課有做完。但某天突然覺得剪了短髮還不夠,好像非得要徹頭徹尾改造一下心態不可,所以報名參加大雪山森林盃馬拉松,當做貓生第一次的半程馬拉松(以下簡稱「半馬」)

去過大雪山幾次,其實也心裡有譜,首次的半馬就挑戰這麼高難度的路線不是給自己找麻煩?因為中途約4K過後就是漸漸上坡了(後來找了一天去探勘路線......),平常根本沒怎麼有機會練到,是要怎麼跑?但又不喜歡在都市街道裡跑的感覺,毫無風景可言,所以只好給自己特訓了。
(引用自http://sport.promos.com.tw/bsm/,大雪山馬拉松的高度圖,半馬在10.5K處折返。)

住家附近沒有可以練上坡的安全道路,所以就騎車到20分左右的大坑129縣道(部子路往新社方向)練跑。第一回嘛,我想先別給自己訂太難達成的目標,但至少跑1個小時,並過3個上坡。

部子路的路面寬廣許多,而路口剛好有家附廁所的小7,就用它來當起點+補給站。不過其實自己還另外帶水和香蕉來了。
(引用自google map)

約1.5K後,第一個緩坡在中臺科大的擋土牆前,因為長度不長,頂多算是暖身,起伏較明顯的是進入校門口前到後門(應該是)的這段有點彎道的上坡,頭一次一下子跑這兩個上坡就覺得膝蓋快廢了,加上早晨空氣還很冷,我又是遇到冷空氣會過敏流鼻水的類型,少做幾個深呼吸就使得換氣換得很不順,還得不定時拿衛生紙擦一下鼻子。
(中臺科大前的第一個緩坡,回程折返時所拍) 

(回到平地的部子路) 

(因為是冬天嘛,路邊的欒樹花早都枯了......)

從小7到東山路上的天星大飯店為止,大約有5個左右的上坡,前面3個半咬著牙撐過去,一邊跑一邊回想高木直子的《一個人去跑步:馬拉松1年級生》裡,金哲彥先生教的:『把腰挺直,身體稍微往前傾斜,眼睛看正前方,縮小步伐並將手臂大幅度擺動……』,記這幾個要點跑上坡真的十分管用,不過後面2個都是半跑半走。

練習完上坡,接著換練下坡回程,謹記著步伐不能過大、過快,否則很傷膝蓋,大概是腿力被訓練得很充足了(沒跑的日子就盡量練習90度半蹲),一步也沒停下來地一鼓作氣跑回小7。
(上坡練習終了!從這個路口折返再跑回去。) 

(下坡加大彎......) 

(終於學會怎麼跑下坡了。) 

(休息一下,欣賞路邊農家栽種的文心蘭) 

(回程竟然還出現上坡!)

附帶一提,我發現練習跑上坡時很容易自暴自棄,比平地再稍微喘一些就好像停下來用走的,為了不讓自己跑上坡時鬥智萎靡,全程mp3一直播著JUDY & MARY的快歌,很有幫助!

距離我的第一個半馬,還有兩週不到。


第一次練習(2013年12月底):8.2K,含上下坡,共1小時15分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