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日小散策‧泰安鐵道文化園區
本來計劃要到三義附近看桐花(事後發現沒想到花比我們預想的還要早開完),在台13線路上,正要往三義的方向時,看到交差口的福美路上有塊標示:「泰安鐵道文化園區」。於是又臨時改變心意,去這邊看看吧,鐵道耶!並不是狂熱鐵道迷的我,說什麼也要去看看,喜歡去拜訪小而舊的月台,喜歡那種寧靜到時間都會凍結的場域。會喜歡車站,大概是幾次坐日本鐵道的經驗都很美好吧!
從福美路右轉進去(路口有家7-11,很好認),約3分鐘後再穿過高鐵的高架橋,道路兩邊還有水泥圓柱花台,上面也繪有火車的圖案,每個都不太一樣呢!應該是附近小學的小朋友們的傑作,雖然每一個圓柱花台畫的都是火車,但圖案、色彩不盡相同。
繼續沿著路上的指標來到泰安舊站(鐵道文化園區)。車外的溫度已經有點是初夏的悶熱了,車站外有一處可以停小客車的地方。臭bi在這裡將小銀停好之後,便一起步出車外。還好人不算多,看著停車場前的木造水車,似乎也能感覺到多了點涼意。車站外還特別製作了好幾個火車圖案或造型的標示牌,
舊山線上的泰安車站,結構最早是木造建築,卻在1935年的一場大地震中毀損。之後重建的建材改以鋼筋混凝土,想了解地震之前的車站建築,只能透過車站內免費取閱的DM中的舊照片一窺樣貌。原本的屋頂上還有兩扇小採光窗,反而覺得如果照這樣的形式重建原貌並加強防振結構,或許比較有意義些。
走進車站大廳,彷彿空氣時間都瞬間凝結在當年風光的片刻,除了木製的長椅外,實際展示的東西不多,最引人注目的大概是掛在售票口上的兩塊時刻表、狹窄的月台和淺綠色的木窗。舊山線早期總共經過四個車站,由北到南是三義、勝興、泰安、后里。關於泰安站的歷史,最早在1910年的時候不叫「泰安站」,原為「大安溪信號場」,1912年又改為「大安溪停車場」,九年後又更名為「大安站」,直到民國43年才稱為「泰安站」,直到1998年新山線開通之後,泰安站才完成它的使命,沉浸在鐵道歷史當中。
泰安車站位處的地形也很特別,因為要配合兩邊鐵軌的高度,所以整個車站都是低於鐵軌的路基,也就是說:穿過車站、到剪票口,鐵軌的位置就在人的頭頂上。
走過往月台的小隧道,拾級而上就是月台。發現月台雨棚的金屬柱子,似乎跟鐵軌一模一樣!再對照了手上的DM,果然沒錯!為什麼用鐵軌當作蓋月台棚架的材料不得而知,最有可能是當時大地震之後,為了方便而就地取材。這些鐵軌柱子上面,聽說還留有鐵道的標誌和出廠的記號,不過並沒有多加留意,所以錯過了這些隱藏的標記。
不久前才說人不是很多的,登上月台後才看見鐵軌上一大票人,大概是攝影愛好協會之類的。每個人手上扛的都是單眼相機,搭配超長鏡頭,無一不聚精匯神,或臥或趴的在舊鐵軌上捕捉舊山線鐵道的美好映像。
我們拿的相機似乎在這裡的地位有點微不足道,對方人多勢眾,只好拼命尋找不會擋到他們鏡頭的角度。這時總會想到家中那台舊式的單眼相機,起碼也是N牌的,但還是無法贏過數位相機想拍就拍、不拘張數的機動性。「買一台數位單眼嗎?」心中有這個打算很久了,不過還是再等一陣子吧。
無論停留在鐵軌上多久怎麼拍,就是會拍到人。突然從月台傳來陣陣的吱吱喳喳,看來又像是婆婆媽媽旅行團,幸好我們也差不多要離開,正好不會被打擾到。剩下兩個景點沒去看:百年歷史的「大安溪鐵橋」和車站後方的登山步道,下回此地重遊的話,也去走走看吧!
本日相簿在:2009.5.2│后里‧泰安鐵道文化園區│
留言
張貼留言